在信陽解放路那家叫做“牛仔芭比”的小酒館里,王靜不叫王靜。圈子裡大家習慣稱她為“王老師”,這個留著齊肩短髮的信陽女孩,笑起來的樣子就像她的衣妝一樣純美幹練。王靜每晚會在這兒幫朋友調酒,她最得意的作品是自己調製的“蜜桃成熟時”,這樣一杯混合著紅石榴汁、伏特加和蘇打水的雞尾酒,無論從顏色、層次還是口感上都與製作者的個性保持一致。每晚八點半,樓上唱臺上的小哥會準時撥響吉他,唱起自譜的民謠,他在歌詞里寫道:“王老師,改變一下,帶著你的心飛起來吧。王老師,勇敢一點,大膽地去愛吧!”□東方今報見習記者馮超/文圖
  返鄉就業,將夢想深藏在心底
  大學畢業後,王靜聽從父母建議選擇返鄉就業。像許多選擇留在故鄉的80後女性一樣,她過著四平八穩的生活:有穩定的工作,不用在出租屋內蝸居,無需每日以精緻的妝容和戒備的心理待人。雖說信陽沒有大都市的物質繁華和精神多元,但這種隨遇而安的態度卻是她一直秉持的。每晚下班,王靜會到酒館和朋友小聚。一幫從事不同職業的年輕人因為對搖滾樂的喜好聚合成一個圈子,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在黑夜中他們將自己交由內心,扮演著人生的另一角色。
  王靜在信陽的一所中學教美術,“王老師”因此得名。雖說教這門課不用直面學生的升學壓力,但並不意味著就是一件清閑差事。“剛入職時,我每周要上14節課。每天面對相同的內容難免會讓人心生疲憊。”中小城市的文化氛圍相對冷清,由於每天面對的都是基礎美術教育,很難接觸到更高層次的東西,王靜不由陷入到一個瓶頸當中,“要說沒有夢想,那是騙人的話。可沒辦法,你的第一要務是教書育人。”
  靈感枯竭,在生活中尋找答案
  脫離了靈感,內心就像一株缺失養分的植物。彼時,不甘現狀的王老師開始從生活中找答案。2012年,她和幾個朋友商議要在信陽搞一次街頭藝術,“撐起畫架的那一刻就有人來圍觀,聽說是免費畫肖像就立刻有人上來嘗試。”談及那次,王老師說:“我們是七夕前去的,畫了兩天。在新天地廣場,就坐在地上給別人畫。後來,旁邊首飾店的服務員給我們搬來凳子,圍觀的人也給我們買了飲用水……”時至今日,在王靜看來那都是她人生中倍感溫情的兩天。
  漸漸地,王靜開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平衡。“藝術來源於生活,當你有了一定的經歷時,就會覺得這句話很接地氣。”去年,她和幾個年輕人一拍即合決定搭車去西藏旅行。從康定到芒康的那段路,走了十來個小時,辛苦自不必說。“當時聽說前方通麥大橋斷了,也就是說川藏線南線過不去,我們就只好臨時改道從北線進藏。”途經香格裡拉時,大家決定逗留數日,晚間去花間堂看樂隊表演成了每日必不可少的內容,“兩把吉他,一隻鼓,我們就商議著回來後一定要在信陽做本土的圈子文化。”
  面對困惑,但求努力完善自己
  如今這個圈子漸漸大了起來,每每看到那個趴在吧臺上發獃的王老師,朋友們就會調侃說很難將這個大齡未婚女青年與站在三尺講臺上的女教師形象拼合在一起。王靜坦言,像她這樣的“85後”,如今大都結婚生子,而自己的婚戀狀況卻成為父母關註頻率最高的話題。她說:“我們這代人,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將一生的心血都傾註給了孩子。現在他們年紀大了,能看到兒女幸福安穩也算是心安了。”
  誠如白岩松所言,每一個時代的青年都會面對那個時代的問題,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那麼容易。在個人的微博里王靜如是說:“努力做好自己便是對周圍人的回饋。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回心中的自己。”一鍵分享到【網絡編輯:李鵬勛】【打印】【頂部】【關閉】
     (原標題:A面生活B面夢想 做回心中的自己“85後”王靜的精彩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p45mpyo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